一首《桑梓情》,追憶壽寧時光,吐露游子心聲,令人動容;一部《杜鵑花開時》,贊頌如花女兒,宣揚男女平等,發人深思;《心中的約定》,重拾偉人足跡,牢記書記囑托,弱鳥先飛。 晶品人用電影傳情達意,用歌曲催人奮進,創作、錄制了《我們在潮汕》《相約在廈門》《五羊同舟》《百粵天地灑豪情》《女兒花》等多首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。 宮商角徵,大呂黃鐘,晶品的影音創作之路,期待與君共奏合作之弦。
1.影視作品 (1)電影《杜鵑花開時》(劇本創作中) 馮夢龍(1574-1646),字猶龍,江蘇吳縣(今江蘇蘇州)人,明末通俗文學家,著有《醒世恒言》《警世通言》《喻世明言》(合稱《三言》)。崇禎七年至十一年(1634-1638)任壽寧知縣。在任福建壽寧知縣期間,馮夢龍發現壽寧縣受傳宗接代習俗影響,也出于對男性勞動力的需求,重男輕女的現象十分嚴重。為遏制此風,馮夢龍頒布《禁溺女告示》,要求在壽寧各鄉各堡張貼宣揚。馮夢龍主導禁止溺女的行為,體現了一位封建地方官仁慈與理性的進步思想,是對封建陋俗的猛烈攻擊,在馮夢龍的大力倡導下,壽寧縣重男輕女的風氣大為改觀,收到了顯著成效。 電影《杜鵑花開時》(原名《寒蕾逢春》)就是以這個歷史背景為題材,講述的是明崇禎七到十一年,61歲的通俗文學家馮夢龍任壽寧縣令,為政清廉,明斷公案,頒布《禁溺女告示》,鏟除溺棄女嬰陋習,提倡發展茶葉,讓婦女通過勞動提高地位,離任后仍心系百姓,深得后人贊頌。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刻畫,對精神內涵的提煉,對故事情節的挖掘,來完成藝術與文化、文化與現實的深度融合。本片由中共壽寧縣委、縣人民政府組織籌辦、福建晶品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、北京天圓地方影業有限公司承制。該片旨在宣傳“男女平等”“關愛女孩”的理念,自立項起,就獲得了相關部門的支持和指導。 《杜鵑花開時》劇本(梗概)已通過國家電影局備案(影劇備字【2024】第384號)。

(2)電影《相見在鸞峰橋》(2022年11月18日已上映) 電影《相見在鸞峰橋》,由福建晶品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申報備案,并聯合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等四家單位出品,由省委宣傳部、省電影局、中共寧德市委、省文聯、寧德市委宣傳部、壽寧縣委等聯合攝制的鄉村振興題材電影,被省委宣傳部選定作為向黨的“二十大”獻禮影片。影片于2021年6月份在壽寧的下黨、福安、霞浦、福鼎等地完成外景拍攝。經過后期制作及省電影局審查后,已取得國家電影局頒發的公映許可證(電審故字[2022]第216號),已于在2022年11月18日起公映。 影片以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8月4日給下黨鄉親們的回信為創作背景,全景展現下黨鄉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有效銜接,進一步延伸與拓展了福建省精準扶貧的“下黨實踐”與“寧德模式”。通過下黨鄉脫貧成果的鏡頭語言,肯定了福建省成功實踐“弱鳥先飛、滴水穿石”精神與“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鄉村振興之路”的輝煌成就。 影片以兩代人的創業精神與愛情故事為主線,以在閩臺灣青年積極投身鄉村建設為輔線,講述了青年一代用新思維踐行了從脫貧到鄉村振興的新跨越,是一部講述緣于下黨、展現閩東、贊美福建、歌頌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新農村生活題材。

(3)32集電視連續劇《本是一家人》(申報中) 本劇講述1982年—2021年發生在閩東一對海難幸存的漁民新婚夫婦40年命運沉浮的情感故事。通過男女主人公在海峽兩岸為了謀生與命運抗爭,最終在命運的牽扯下重逢,最終攜手共創美好新生活的經歷。向觀眾傳遞了“民族要復興,祖國必統一,鄉村必振興”的道理,對弘揚愛國精神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將起到積極的作用,從而也展現了福建對臺工作以及實現“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”、“建設美麗中國”等所取得的豐碩成果。 項目于去年4月份開始籌劃,經過將近一年來的實地采風,文史考究,并在省廣電局、省臺辦、廈大臺研院、省海洋與漁業局、省民宗廳相關部門的指導下,經脈絡與框架設計、情節構思與內容提煉,現已完成劇本分集大綱、劇本文學稿的編撰以及部分劇本的改編,擬向省電視劇申報備案。 項目特色 (一)主題鮮明 本劇中,男主人公懷著對兩岸阻隔行為的痛恨努力實現不滅的團圓夢。過程中在對真理的追求、愛情的取舍上,折射出他的愛國情操與人性光輝。女主人公為了生育和培養孩子殫精竭慮,表達了她對親情的呵護、生命的敬畏。 男主發展事業的過程中促成臺青登陸體驗,以及團圓后一家人共同參與地方經濟建設的感人故事,抒寫了鄉村全面振興、美麗中國的新畫卷。 (二)脈絡清晰 劇情脈絡,從故事發生地漁村為原點兩端展開后實現完美閉合,像花朵形的三條主線。 (1)海難后幸存女主到閩東畬族鄉茶場做工、嫁到垱川村結婚生子、孩子濤生上大學,為花朵右瓣; (2)男主漂到馬祖獲救、到臺灣尋父、泉州興業,濤生到男主創辦的臺企實習,促成男女主團圓,為花朵左瓣; (3)團圓后,男主攜妻告老還鄉,實現葉落歸根、報恩桑梓的愿望,為花蕊破蕾而出,開花結果。 (三)內涵豐富 兩岸融合、鄉村全面振興兩大主線相互交融,在實現統一大業、建設美麗中國的道路上,將山海寧德、泉州地理優勢(對臺前沿)、海洋文明(三都澳港與泉州港)、信仰文化(媽祖與陳靖姑)等時政要素與福建元素緊緊地拴在主線上,使本劇內涵豐厚,有條不紊。
2.歌曲創作

(1)《桑梓情》
作詞:鄭義正 陳增光 作曲:李式耀 策劃:呂純振 演唱:宋祖英
|

(2)《我們在潮汕》
作詞:龔啟錄 呂純振 作曲:李式耀 演唱:馬世斌 |

(3)《相約在廈門》
作詞:呂純振 龔俊峰 作曲:李式耀 演唱:馬世斌 卜 瑾
|

(4)《五羊同舟》
作曲:陳 丁 作詞:呂純振 演唱:陳華君
本公司為廣州市壽寧商會籌備晚會、制作會刊的同時,策劃錄制了優美的會歌《五羊同舟》,邀請著名青年女歌唱家陳華君傾情演唱,并錄制MV。
|

(5)《女兒花》
作曲:馬世斌 作詞:呂純振 演唱:陳華君 馬世斌
馮夢龍在壽寧任知縣期間留下了傳世佳作《禁溺女告示》,如今本公司受壽寧縣計生局委托策劃計生宣傳歌曲,歌中結合《禁溺女告示》原文,創作出富有壽寧當地特色的歌曲《女兒花》,得到了相關領導及專家的一致好評。 


|

(6)《心中的約定》
作曲:馬世斌
作詞:呂純振
1989年7月,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徒步壽寧縣下黨鄉調研,為下黨帶來福音。二十多年來,下黨鄉群眾充分發揮“滴水穿石,弱鳥先飛”的閩東精神,下黨鄉已成為習總書記“群眾路線”施政方略日益明確的最佳諫諍和詮釋。作者曾于1991年至1997年任下黨鄉黨委書記,親歷了下黨鄉初期的發展變化,并于1996年親自接待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書記的第三次調研。本作品是作者對下黨鄉發展變遷的誠摯抒懷,已參加2015年海峽兩岸“追尋中國夢”歌曲創作征集評選活動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