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黨鄉的父老鄉親們! 今天我們帶著對下黨的真情留戀,帶著我們用心用情用力打造的電影《相見在鸞峰橋》,回家了! “回家了”。這句話是優秀主持人、本片演員吳丹在不久前下黨電影首映式開場白的精辟點題,她把我的記憶帶回到30年前的“出廠設置”,也就是這部電影夢想的始發地——福建壽寧縣下黨鄉。
電影采風,始于三十年前
1991年11月,我被派到下黨鄉任職,結緣全省最最貧窮的“五無”特困鄉。 那時候,鄉黨政機關辦公借用王氏宗祠,樓頂上放著老人為百年后備用的棺木,廳頭神龕里滿是靈牌。書記、鄉長住在宗祠樓上,出差幾天回來,被窩就成了小老鼠的襁褓,半夜里偶有蜈蚣從身上爬過,還經歷了夜間蛇盤藤椅的驚險一幕。手搖電話經常串線,有急事時縣上用廣播喊話……鄉干部全部散居在農民家里,每月享受10元“草鞋費”,“隨軍”的干部家屬靠養豬創收……然而,就是這種艱苦的環境,形成了魚水相融的黨群干群關系。 那時候,農民更苦,農資和農產品進出村全靠肩挑。一個8歲男童在送醫山路上就已斷氣了,其父抱著的冰冷的尸體跪求我幫助復活,冰冷的觸覺從腳刺痛到我的心。 那時候,農民很樸實,下鄉時老農用我們送去的蘋果燉雞蛋、用珍藏了6年(已發臭)的啤酒招待我們,這種熱情與尷尬,至今難忘。 那時候,上級領導也經常下鄉來,兜里的“紅包”并不多,更多的是精神鼓勵。最難忘的是1996年8月的一天,省委分管扶貧奔小康的領導來鄉里視察調研,群眾奔走相告,他已經是第三次親臨下黨了,他帶來的不僅是雪中送炭的生產和建設資金,更帶來了推動下黨鄉從擺脫貧困邁向鄉村振興的精神偉力。
精彩故事,源于生活原型
當我們回望時光流年,兩岸都是雪泥鴻爪。 這部電影最終被定位為從擺脫貧困到鄉村振興新跨越的命題作品,須有豐厚的地緣感。我先后請了三位都是名編劇,錢都花了,卻中途走人,年終朋友笑我“沒編劇過年”了,原因是他們來自北方,靠短期的采風很難入局。因為在與編劇的磨合中學到了些創作知識,加上30年前的時光碎影不時涌進了我的腦海里,讓我心潮澎湃……于是,一個大膽的設想產生了——自己寫劇本!憑借自己讀過中文專業、出版過紀實文學《下黨的故事》的優勢,像搭積木一樣,將“撿子彈殼”、“一杯草藥茶”、“下黨人養豬怕大”、“下屏峰‘7.21’抗洪救災”、“下鄉的味道”、“鸞峰橋”等下黨故事進行提煉融合;將“閩東造福工程”、“連家船民上岸”、“閩東之光”等寧德要素進行巧妙嫁接;將省文旅廳引進的臺灣“上趣開新”團隊的福建對臺特色與文旅融合的“全福游”鄉村振興新業態進行合理呈現。 經過幾十次修改打磨,并在導演和省委宣傳部領導的指導下,終于完稿了。
力量源泉,來自“五加皮精神”
五加皮,是五加科植物的根皮中藥。而我說的“五加皮精神”,是直取其名、望文而義了。 下黨建鄉初期沒有公路,長年累月徒步深入群眾,“跑破腳皮”;鄉政府造血功能薄弱,需要依賴上級各部門輸血來帶動,鄉領導經常“厚著臉皮、硬著頭皮、磨破嘴皮”向上級尋求幫助;項目款到達縣財政后,經常被挪用,又要“望穿眼皮”了。 如今在拍攝電影的艱辛歷程中,沒想到“五加皮精神”還能派上用場。 首先,帶著團隊跑遍下黨鄉的每一個村落、跑遍閩東各縣,甚至大年初一也在勘景,“跑破了腳皮”;無奈向企業拉贊助、向政府求撥款、向朋友借款,向演、職員求情片酬打折時,經常是“硬著頭皮、厚著臉皮、磨破嘴皮”。最后“望穿眼皮”,面對本息日益疊增的巨額債務,期待項目款盡快到位……
貴人相助,眼淚流自感動
對我這個已經沒有退路的電影人來說,不僅是開頭難,每一步都難,步步驚心。地方官員也難,面對琳瑯滿目的制度,誰愿為你承擔風險?可有時,人就是需要那么一腔熱血,和一腔孤勇,無信念,不成活! 三年多的項目孵化與創作階段,已耗費了大筆資金。開機檔期已定,團隊陸續進場了,因來自方方面面的質疑,導致400萬元預期資金“臨陣脫逃”,飛機已升空了,發現油料嚴重不足,我的妻子擔心我崩潰了,向她姐夫姐姐求救,感謝我的連襟,危難之時見親情,用兩處房產抵押貸款給我湊了第一筆款100萬元。而我的一位戰友知道后,也仗義解囊湊了第二筆款106萬元。壽寧縣委議定支持的300萬元拍攝進度款,也到位60萬元。實現空中加油后轉危為安了。 拍攝臨近尾聲,各種支出也紛至沓來,加上預算突破,第二次危機來臨。我試探著向導演衣洪波求助,沒想到衣導不僅自己答應,而且動員制片主任、攝影、美術等共將100萬元余款同意打欠條。雪中送炭,讓我銘記!殺青之夜,我流淚了。導演必須找對的,不一定找貴的! 去年12月,我們還在壽寧補拍外景,省委宣傳部的300萬元“意外”入賬了,妻子驚喜得跑來抱著我大哭“老公,我們有救了”,夫妻相擁嚎哭了好幾分鐘…… 妻子為了這部電影,花光私房錢,抵押了房產,甚至已把金項鏈、手鐲等全賣了,愛美的她三年沒上過理發店;那時,她最擔心的已不是電影了,而是我的生命,盡管她知道我很堅強,但還是時刻守護著我;那時,我們最值錢的就各剩一只腎了…… 對于為了一部主旋律電影,靠僅到位的90萬元政府補助款“裸奔”3年的家庭來說,這300萬元,意味著一次新生。是省委宣傳部和省電影局領導用責任擔當、用情懷救了我家的命,救了影片的命。也因此,堅定了我加大投入打磨好這部電影的信心,救命之恩,作品報答! 還有當年寧德地區的那班“閩東老同志”,他們是偉大的群體,因為被我感動,因為對閩東揮之不去的一腔情懷,一路呵護,無私無畏,甚至被誤認為是本片的投資者也不在乎。 跨越了五個年頭,歷經了五名編劇,熬過了五百個不眠之夜,體重降了五公斤,牙齒掉落五顆,聲音降了五度以上…… 但當影片玉成之時,在獲得一千個“不容易”的盛贊時,我還是欣慰地覺得值了。一個地方的發展,勢必脫胎換骨,人生,亦如是。 年深外境猶吾境,日久他鄉即故鄉。三十而立傾力于下黨建設,花甲之年拍攝下黨電影。再次踏上這塊熟悉的土地,帶著一年前戀戀不舍哭著離開的演員們,帶上我們用心打造的電影——《相見在鸞峰橋》,我們回家了…… 在下黨黨校基地首映式觀眾席上,幾位下黨老農臉上樂開花,或許,他們就是當年到銀幕后撿子彈殼的“小頑童”。老農們有個心愿:祈盼當選為黨的“二十大”代表的鄉黨委項忠紅書記,到北京參加黨代會時,有機會向總書記匯報——下黨人能看到自己的電影了。 (作者系電影《相見在鸞峰橋》制片人)
|